原標題:中國經濟學的道德基因(青年探索)
經濟學要不要重視人類的價值觀?顯然要重視,但現(xiàn)代經濟學冷冰冰的理論分析毫無先哲們的情懷。在《國富論》中,亞當·斯密不僅論述了人類的逐利行為會帶來“勞動生產力上的最大增進”,還論述了其會侵蝕人們“蘊含更慷慨、更高貴、更細膩的情感的能力”。在生命的最后時光,斯密不顧年老力衰,全力以赴對《道德情操論》進行第六版修改。斯密寫道:“為了獲得這種令人羨慕的境遇,追求財產的人們時常放棄通往美德的道路,不幸的是,通往美德的道路和通往財產的道路二者的方向有時截然相反?!彼姑芤院蟮暮芏嘟洕鷮W家,如馬克思、密爾等,與斯密一樣,不僅關注財富增長的路徑,而且關注公共政策的道德內涵和意義。
可惜的是,19世紀晚期以后,與啟蒙運動和工業(yè)革命逐步激活人們的物質欲望相適應,經濟學的道德科學屬性越來越弱化。與其關聯(lián)的生態(tài)危機、誠信危機、人道主義危機,讓21世紀的人類深感斯密的擔憂是對的——“追求財產的人們時常放棄通往美德的道路”。
“通往美德的道路”和“通往財產的道路”之間到底是什么關系?經濟學界尚未嚴格分析過這個問題,但燦爛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對此有過思考,而且與斯密不謀而合?!秱髯印氛J為,“人有好善尚德之性,而又貪榮而重利”。但接下來的觀點與現(xiàn)代經濟學完全不同,不是順應人的逐利本性,在滿足個人利益最大化條件下尋找實現(xiàn)消費者均衡乃至完全均衡的經濟政策;而是主張壓制逐利、褒獎尚德,即“貴其所尚,而抑其所貪。貴其所尚,故禮讓興;抑其所貪,故廉恥存”。在中國古代圣賢看來,第一,逐利對于個人是危險的。如《道德經》所言,“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第二,逐利對于國家也是危險的?!稘h書》中講,成康以來,治世夢想很多,卻沒有回歸太平盛世,只因“舍法度,而任私意,奢侈行而仁義廢也”。第三,抑制逐利本性可以促使人們走向美德之路?!妒印费?,“無私,百智之宗也。”曾子說,“去私欲,從事于義,可謂學矣?!边@里“智”“學”的指向即是美德。與現(xiàn)代經濟學反復講述經濟人如何實現(xiàn)利益最大化不同,中國傳統(tǒng)文化強調的是走上廣修美德之路,如《道德經》所言,“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馀;修之于鄉(xiāng),其德乃長;修之于邦,其德乃豐;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睘槭裁??《易經》從反面作了論證,“不恒其德,或承之羞,不恒其德,無所容也”。《漢書》予以正面論述,一個有仁德的人,雖然不去追逐經濟利益,但能使人“致其愛敬”“盡其心”“盡其力”“成其功”。其內含之義是,“通往美德的道路”也是“通往財產的道路”。
最近興起的行為福利經濟學意識到這一點,提出一個人的教養(yǎng)所形成的“信念”決定了他的社會生態(tài)圈,從而決定了他的財富。不過,這些研究還沒有成為主流,也遠不如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論述深刻。中國經濟學研究者應批判吸收現(xiàn)代經濟學的優(yōu)秀成果,從光輝燦爛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發(fā)掘思想資源,創(chuàng)造中國風格的經濟學,為人類打通通往財富和通往美德的道路。
?。ㄗ髡邽橹醒胴斀洿髮W經濟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