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在馬來西亞吉隆坡,嘉賓和模特展示華為智能手機。當日,中國華為最新一代智能手機Mate7在吉隆坡舉行發(fā)售儀式。
張紋綜攝
(新華社發(fā))
國內手機廠商應敢于主動維權,積極應對國際專利訴訟。同時還可以發(fā)揮國際商會、知識產權保護組織的協(xié)調作用,組建商業(yè)聯盟,聯合起來共同應對不公正待遇
2014年可謂國產手機廠商集體“出海”的關鍵一年。華為、聯想、中興、小米等國產手機廠商從硬件到軟件,再到整個產業(yè)體系全面進行優(yōu)化升級,不斷譜寫“中國創(chuàng)造”的新篇章。但與此同時,外國運營商、手機生產商起訴國產手機專利侵權的案件也呈逐年上升趨勢。國產手機為何頻遭專利訴訟?它們應該怎樣應對“專利門”?
記者查閱了國家知識產權局有關國產手機小米、魅族及蘋果公司的專利數據。截至11月6日,在專利檢索總量方面,小米共有1496項,魅族有206項,蘋果可檢索的專利數量為2651項;在發(fā)明授權數方面,蘋果已獲得專利授權的數量是小米的48倍,是魅族的120倍;在外觀設計專利上,蘋果擁有的專利將近小米的4.5倍、魅族的5倍。小米公司最早的專利申請為“一種添加聯系人信息的方法”,比蘋果晚了3年??梢?,近來發(fā)展迅猛的小米、魅族手機在通信領域的核心技術較少,專利缺失成為其走向海外的“攔路虎”。
中國政法大學知識產權法研究員楊力表示,美國高通公司等企業(yè)設置“專利壟斷”,通過將專利打包等方式迅速占領專利高地,部分中國手機生產廠商對外國的相關規(guī)則不夠了解,針對專利壟斷需要支付高昂費用,如果還沒有掌握核心技術,只能“打擦邊球”,通過復制一些技術實現自身的生存。這就為外國生產商家提起專利訴訟埋下了伏筆。
另一方面,專利訴訟也是國外手機廠商“商戰(zhàn)”的策略之一。楊力表示,中國手機生產廠家征戰(zhàn)海外的步伐加快,專利訴訟作為生產商家在商戰(zhàn)中的一種策略,被經常使用。例如,美國的蘋果公司與三星就手機生產技術專利打得不可開交,就是由于蘋果公司想把三星Galaxy系列手機擠出本土市場。
在應對專利訴訟方面,國內通訊企業(yè)正在逐步掌握游戲規(guī)則。2013年12月,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對Inter Digital訴中興通訊侵權一案做出最終裁定,判定中興通訊沒有違反337條款,原告另一項專利無效。今年11月,聯想集團以29.1億美元收購摩托羅拉,其專利池中增加了2000項專利,有2.1萬項來自谷歌的交叉授權專利。這有利于聯想集團進入歐美等成熟市場時獲得專利保護。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法學院副院長丁丁認為,國內手機廠商應敢于主動維權,要不斷培養(yǎng)先進的外語、法律人才,做到對專利保護協(xié)定、外國專利規(guī)則逐步熟悉了解,對可能存在專利訴訟的技術缺陷有所防備。針對有些外國公司欲借專利訴訟排擠競爭對手的問題,國產手機廠商應當理直氣壯應訴,可以根據實際提起反訴,還可以發(fā)揮中國政府與外國洽談貿易的合理保護作用,進行政治磋商,促進國產手機公平合理的參與市場競爭。此外,還可以發(fā)揮國際商會、知識產權保護組織的協(xié)調作用,組建商業(yè)聯盟,聯合起來共同應對不公正待遇。以上因素形成合力,將有助于國產手機在專利領域逐步掌握主動,贏得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