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今年賽程過半,經濟運行與預期目標基本相符,但下半年穩(wěn)增長與調結構壓力較大。近日,中國政府積極謀劃穩(wěn)中求進的政策部署,下半年要在區(qū)間調控基礎上加大定向調控,相機實施預調微調。對此,海外專家認為,中國政府創(chuàng)新調控思路,實施“微調控”,有望為穩(wěn)增長再鼓一把勁,為調結構再加一把力。
談及中國政府為應對新形勢、新挑戰(zhàn)而決定實施的“微調控”,受訪專家認為“微調控”的科學性在“微”字,也即是輔助性的,調控廣度與力度不會太大,從具體行業(yè)尋找能帶動實體經濟的增長點,通過實施有預見性的調控措施,培育這些增長點,實現經濟轉型。
印度智庫觀察家基金會資深研究員、中國經濟問題觀察家莫漢·古魯斯瓦米對中國政府采取“微調控”政策予以稱贊,他說,“中國政府的微調控政策很不錯,這是決定性的和快速的行動?!?/p>
中國政府要想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有必要通過金融與財政等政策工具,相機和定向調控。如何干預、何時干預、干預到何種程度非常重要,及時作出正確判斷和妥善安排要求決策者具備相當高的專業(yè)水準。
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研究員陳剛認為,中國政府提出“微調控”的原因可能是意識到下半年經濟阻力增大,加上最近金融市場大幅波動,使整體情況變得更加復雜。如果政府不采取有效措施振興經濟,會面臨很大挑戰(zhàn)。如果居民收入水平不能提升,經濟轉型會遇到問題,經濟增長進一步放緩可能很難避免。
盡管中國經濟短期可能有所反復,但受訪專家大多依然看好長期前景。
古魯斯瓦米說:“中國經濟增長的長期趨勢挺不錯,不過由于人口結構變化,中國的增長將會放慢一些,這不可避免。”他還說,中國政府對于中國經濟總體形勢判斷非常正確。目前中國經濟總量已經很大,在這種情況下再高速增長不容易,但他強調“總體而言中國做的不錯”。
俄羅斯高等經濟學院東方學教研室主任馬斯洛夫說,中國經濟已進入新常態(tài),一味追求快速增長的方式并不適合中國,新常態(tài)下的主要目標不是增速,而是轉型,向中高端產業(yè)邁進。
日本經濟學家加藤義喜也認為,當前中國經濟面臨需求不足,產能過剩等問題,經濟增長速度繼續(xù)放緩,經濟已經從高速增長進入中高速增長,正如中國政府預判的那樣,這種狀況將成為一種新常態(tài)。
日本野村資本市場研究所高級研究員關志雄表示,由于經濟潛在增長率減弱,加上房地產市場正處于調整之中,中國經濟的“減速感”在增強。但對整體經濟影響比股市強得多的房地產市場已出現回暖征兆,如不考慮股市大幅波動的擾動,中國經濟已經觸底,即將開始回升。
《日本經濟新聞》最近就中國經濟發(fā)展趨勢對21名分析師進行的書面調查結果顯示,盡管中國經濟面臨諸多嚴峻挑戰(zhàn),但中高速增長的發(fā)展趨勢不會改變,預計中國經濟增長率2015年為6.9%、2016年為6.7%、2017年為6.8%。
與日本經濟分析師相比,美國專家則更為樂觀。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尼古拉斯·拉迪告訴新華社記者,中國政府的政策基本保持在維持經濟合理增長的軌道上。信貸擴張放緩,降低了金融風險積聚。就業(yè)保持強勁,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個人消費快速增長增加的服務業(yè)需求。預計下半年中國經濟增速將略高于7%,未來幾年將接近于7%。
他說,有跡象表明中國樓市在改善,銷售在增加,價格在企穩(wěn)。如果能帶動房地產市場投資的話,2016年中國經濟增速能超過7%,或達7.5%;但如果樓市回暖沒能延續(xù),房地產投資預計會進一步下滑,拖累工業(yè)生產增長,經濟增速也會降至7%以下。
就中國領導人頻繁提及的結構改革,澳大利亞經濟學家詹姆斯·勞倫斯認為,中國務實推進經濟改革的做法在未來不會改變。中國政府應對經濟挑戰(zhàn)的態(tài)度務實,認識到必須解決經濟增長放緩、工業(yè)產能過剩以及腐敗問題。他說,中國政府對于長期經濟發(fā)展有著強有力的規(guī)劃,令人鼓舞。(執(zhí)筆記者:王宗凱,參與記者:張小軍、李銘、吳心韜、佘永剛、唐璐、包雪琳、樂紹延、吳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