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富士通研究所日前宣布開發(fā)出一種新技術,能根據用戶操作電腦時的習慣和心理特征等,發(fā)現容易遭受網絡攻擊的人。
這一技術將有助于企業(yè)采取更加細致的網絡安全對策,例如,為易遭網絡攻擊的職員所用電腦設定更加嚴格的安全措施。
研究小組開發(fā)的新技術主要基于兩部分信息:一是通過互聯網問卷調查獲得的容易遭受網絡攻擊的用戶的心理特征信息,這些網絡攻擊包括被電腦病毒感染、遭遇網絡詐騙以及泄露個人隱私等;二是根據參與問卷調查的人操作鍵盤和使用郵件工具軟件的方法等多個項目,分析獲得的這些人操作電腦的特征。
利用這項新技術,研究人員發(fā)現,那些更重視電腦帶來的便捷和益處的人以及那些對使用電腦非常自信的人,更容易遭受網絡攻擊,而且還發(fā)現更重視電腦帶來的便捷和益處的人閱讀隱私條款的時間較短。
研究小組認為,新技術能夠促進開發(fā)出預警系統(tǒng),這種預警系統(tǒng)能根據電腦操作模式的變化來推測用戶注意力是否降低,從而發(fā)出警告,同時還有助于開發(fā)出援助服務,自動發(fā)現容易遭受網絡攻擊的人并提供援助。
研究小組計劃今后提高新技術發(fā)現易受網絡攻擊用戶的精確度,力爭使這一技術在2016年進入實用化階段。
鏈接
人工智能程序使作弊無處可逃
以前,考試作弊一般只能靠監(jiān)場老師現場抓獲來取締,而日本京都大學日前宣布,其研究小組利用人工智能技術開發(fā)出一款新程序,能夠以很高的精度自動發(fā)現考試時考生是否偷看,從而使作弊無處可逃。
京都大學助教大關真之率領的研究小組,利用人工智能領域的機器學習技術,并吸收此前的教員經驗,開發(fā)出了這款新程序。該程序能計算參加考試者過去的成績與考試問題難易度是否匹配、與其他考生答案的重疊程度等,然后將作弊嫌疑低的人逐個排除,最終確定可疑的人選。
研究小組設定的條件為30人的班級內有10%的人互相偷看答案,然后經過計算確定了所有可能的作弊組合。大關真之指出:“以前抓作弊存在單方獨斷的風險,新技術則能夠回避這一缺點?!?/p>
相關論文已刊登在《日本物理學會雜志》網絡版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