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遠彥
“四人上臺站一行,說說米糧界河村。商鞅變法美名傳,不講!講個媳婦熊耳秀,養(yǎng)羊養(yǎng)牛守家園。孝老愛親在身邊,點贊!……”這段《三句半》,說的是鎮(zhèn)安縣米糧鎮(zhèn)界河村七組孝老愛親好媳婦熊耳秀的事跡。
熊耳秀的公公今年89歲,腿在建設(shè)農(nóng)田時受傷,生活無法自理,一直需要熊耳秀夫婦照顧。婆婆年近90,耳聾眼瞎,照顧老人的責(zé)任就落在了熊耳秀一家人的肩上。
婆婆身體不好,大病小病不斷,醫(yī)藥費一直是他們獨自承擔(dān)。2014年,公公意外摔倒,從此癱瘓在床。家里的病人一下子變成了兩個,可熊耳秀依舊無怨無悔地照顧著二老。婆婆腸胃不好,家里所有飯菜都依著婆婆的口味做得軟軟的;婆婆大小便失禁,她勤換勤洗,保持房間干干凈凈,沒有異味。婆婆能夠下地后,她經(jīng)常抱著婆婆去屋外曬太陽、背著上廁所、扶著活動鍛煉。每天早餐,她給婆婆準備一碗雞蛋湯;婆婆病有好轉(zhuǎn)后,喜歡吃餃子,她就堅持每周包兩頓餃子。婆婆逢人便說:“有好兒不如有個好媳婦,我家耳秀待我比我親閨女還親。”
人常說,久病床前無孝子,可熊耳秀用行動否定了這個說法。“剛剛查出病情的時候,公公那時已經(jīng)比較嚴重了,什么活也干不了。”為了讓老人好好休養(yǎng),一日三餐熊耳秀變著花樣的做,她怕公公走路滑倒,就每頓飯都做好給老人端到床前喂到嘴里。頭兩年老人犯病時大小便不能自理,常常前腳剛吃了飯,后腳就尿到褲子上,有時候幾天不大便,一大便就弄得床上、地下到處都是,而熊耳秀不嫌臟不嫌臭,給老人拆洗被褥、換洗衣服,把公公的房間收拾得干干凈凈。
她除了照顧好二老的一日三餐之外,還在界河村委會的帶領(lǐng)下養(yǎng)殖了7頭羊,3頭牛。“老年人吃飯就要定時定量。”熊耳秀說,8點吃早飯、12點吃午飯、4點吃下午飯,這樣的飯點,一直堅持到現(xiàn)在。就算出門給鄰居幫忙,一到公公吃飯的時間,她就急忙回家,趕緊給二老按點做飯。常年家里家外地操持,熊耳秀的腰椎也落下了病痛,發(fā)作時右腿麻得不能動,她總是休息后繼續(xù)干活,不去醫(yī)治。去年,她左腿膝蓋得了滑膜炎,積水腫得好大,醫(yī)生叮囑她,回家了一定要靜養(yǎng)。可回到家看到二老,她就又閑不住了,膝蓋的病一直沒養(yǎng)好。面對鄰里郭聲前的夸獎熊耳秀總是說:“苦累都值得,要對得起良心。照顧父母,這是天經(jīng)地義的事,不管是兒媳婦還是子女,都該這么做。”
經(jīng)過多年的堅持照料,熊耳秀婆婆終于能站起來了,生活基本能自理。熊耳秀用傾心的付出,用日復(fù)一日的堅持,詮釋了中華民族傳統(tǒng)“孝道”的精髓,2014年被界河村兩委會評為“好兒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