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通訊員 劉功敏
在洛南縣柏峪寺鎮(zhèn)廟坪村二組,60多歲的董銀嬋是鄉(xiāng)鄰眼中“最苦也最韌”的人。近二十年來,她以瘦弱的肩膀扛起一個特殊家庭——家中三口人里,兒子姚超、兒媳雷敏敏均為一級精神殘疾人,她不僅要照料二人的日常起居、應對頻繁發(fā)作的病情,還要拉扯大孫女,用愛與堅守譜寫了一曲動人的親情贊歌。
時間倒回2006年,董銀嬋的大兒子姚超因高中時突發(fā)精神異常輟學,到了成家年紀,她得知鄰村女孩雷敏敏有著相似境遇,不顧他人“怕受累贅”的提醒,堅持托媒人促成婚事。“我娃也是這樣的人我都不怕,大不了兩個一起照顧。”董銀嬋的話樸實卻堅定?;楹蟠文辏Τ驄D分戶生活,可現(xiàn)實的考驗很快接踵而至。
雷敏敏患有癲癇,每年“立春”前后和七八月病情尤為嚴重,發(fā)作時手足抽搐、口吐白沫,甚至打人罵人。每當這時,董銀嬋總要耐著性子,用好吃的安撫大半天才能讓兒媳平靜。為給兒媳治病,丈夫姚鳳民曾專程前往山西襄汾的醫(yī)院,花費8000余元買藥,雖讓病情暫時穩(wěn)定,卻沒能徹底根治。2019年的一次意外至今讓董銀嬋心有余悸:她燒水準備給敏敏洗頭,出門片刻后就聽到撕心裂肺的喊聲,進門時發(fā)現(xiàn)敏敏仰面摔進開水盆,背部皮膚已脫皮起水泡。她和丈夫連夜送兒媳去縣醫(yī)院,可留下的疤痕成了永遠的印記。今年三月,敏敏坐在臺階上突然發(fā)病,摔得鼻梁骨折。從那以后,董銀嬋總會提前用凳子和衣服圍住敏敏的座位,以防意外再發(fā)生。“她一月要犯兩次病,每次持續(xù)一周,這些年上門給鄰居賠情道歉的次數(shù),我自己都記不清了。”董銀嬋說,病情嚴重時,她還得一次次將兒媳送往當?shù)鼐癫≡褐委煛?/p>
兒子姚超的情況同樣棘手,發(fā)病時砸家具、持物傷人,董銀嬋夫婦總要想盡辦法安撫,默默收拾殘局、平息矛盾。2013年和2022年,姚超先后因腸梗阻和“灶漏”做手術,董銀嬋守在病床前悉心照料,夜里不敢合眼,期間的辛苦只有她自己知道。
2007年,孫女姚宇花的出生給這個艱難的家庭帶來了一絲希望,卻也讓董銀嬋的擔子更重了。由于敏敏無法照顧孩子,從喂奶粉到日常照料,孫女的成長全靠董銀嬋一手操持。一邊是時常發(fā)病的兒子兒媳,一邊是嗷嗷待哺的孫女,十幾年來,董銀嬋沒睡過一個安穩(wěn)覺,吃過的苦都藏在了皺紋里。好在孫女懂事爭氣,上學后學習刻苦,今年高考順利被陜西鐵路工程技術學院錄取,這成了董銀嬋最大的慰藉。
為了貼補家用,董銀嬋和丈夫種起了辣椒等經濟作物,丈夫和小兒子還四處打零工。常年的操勞讓董銀嬋患上了冠心病、高血壓,雙手也因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變形,丈夫姚鳳民也查出了腦梗死,但他們從沒想過放棄。
“敏敏雖有缺陷,但作為婆婆,我就得把她當成自己的女兒,把他們照看好,這才是完整的家。”面對鄉(xiāng)鄰的贊許,董銀嬋的話語依舊樸實。近二十年來,她用日復一日的行動,詮釋著母愛的偉大,也傳遞著人間最樸素 的 真 善
美,為這個特殊的家庭撐起了一片溫暖的天。